2023年,医院教育教学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医教协同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必由之路”方针指引下,在医院“科教兴院”发展战略和“十四五”科研教学专项发展规划引领下,在航天医科党委和医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全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发,勇毅前行,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较好完成了全年教育教学各项任务和目标。
一、规范务实,严谨有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一)全流程管控,科学安排教学工作。
2023年医院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两所大学的带教任务,在教学安排中,结合教师带教特点和不同学校的学情,组织所有带教老师试讲,并进行上岗考核,邀请三甲医院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和考核,提升师资胜任力。授课前在科教部公众号发布带教安排,协助带教老师做好课堂准备,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制;授课过程中实行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三级督导管理,通过教学检查、巡查、听课等多种形式收集教学过程资料,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课程结束后组织教研室出题,参照考试结果对试卷进行分析汇总,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授课效果。全院102名教师参与了临床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183名本科生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的赞扬和认可。
(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科研成果实现新突破。
注重培养临床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2023年获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课题三项,包括一项重点课题《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理念探索临床生产实习带教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两项一般课题《BOPPPS教学模式融入模拟数字人在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见习课程中的探索》及《数字化联合CBL在骨外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育教学课题立项“零”突破。教学会议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生产实习带教教师资格准入标准的探究性研究》获得首届医学教育论坛会议三等奖。肾内科冯雨依托教学实践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穿刺训练模具》顺利授权并已运用于本科生实习带教。5人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学教育教学研究培训”,提升教师教育研究能力。
(三)树立教学品牌,教学范围不断扩大。
积极拓展理论课和实习带教范围,在承担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急救医学》、《影像诊断学》、《全科医学》、《临床技能学》四门课程基础上新增《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六门理论课,依据教学大纲合理灵活运用大课堂和小讲课结合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建育人实践教育基地以及中药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实习基地,共有24名来自针灸专业、中药专业和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医院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四)精耕细作,教辅材料编写工作稳步推进。
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编写适用性强、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教辅材料,2023年带教老师自主编写的教辅材料《医学人文概论》、《食道癌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精要》、《皮科证治概要》、《医学影像检查与诊断要点》、《骨关节疾病》、《骨科疾病诊疗与并发症防治》、《消化内科临床与进展》、《急救与自救(第2版)》成为本科生教材之外的重要补充,其中《急救与自救(第2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医学人文概论》发行近1000册。
二、教学相长,内涵驱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一)关注教学内涵,严把教学质量关。
聚焦师资胜任力,严把师资准入关,邀请院内外专家参与试讲评价,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改进。组织教学骨干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课堂授课和临床查房的上岗考核,20位教师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教师资格证。87位教师成为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客座教授。组织七位教学骨干参加首届“创新驱动,质量引领”主题医学教育论坛,关注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组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教师团队,建立OSCE题库,引入信息化设备,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促进医教协同,提升教学内驱力。全年组织大内科和大外科教学查房3次。举办五次师资培训,包括教案书写,精品课打造,医学与艺术融合,标准化病人选择和教学查房等内容,提升师资带教水平。举办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组织教师骨干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月,申请“临床特色模块”等活动,夯实青年医生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带教意识和能力。
三、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成长成才
(一)厚植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五四精神”召开学生座谈会,学习“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精神内核,分享学习感悟,号召青年学生勇于承担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组织学生参观“党建及文化长廊”,了解党史院史,追忆先辈们的伟大足迹,熟悉医院文化和愿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加强团建工作,丰富创新学生校园生活。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安排优秀的青年医生、护士和药师担任班主任(张凯华、孟萌、张续乾、冯雨、李艳琳、高杨、王茜、张俊俊、何宝芬),每月组织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对于学生提出的专业问题给予深入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2023年63名本科生在医院生活学习,由班主任进行一对多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创办《星火月报》,报纸贴近学生生活,展示新时代青年风貌,深受师生欢迎。组织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各项活动,疑难病例讨论、七一红歌比赛、教师节表彰大会、棋牌友谊赛、羽毛球比赛、党建及文化长廊解说都有学生们的身影。
(三)强化消防意识,保障学生在院安全。
不断完善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和消防安全设施,安装消防通道门禁,清除走廊障碍物。建立“每周一查”制度,持续加强宿舍管理,逐步形成和提高住宿学生的安全习惯和意识。邀请医院消防安全专员讲解消防知识,组织全院学生进行消防演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火灾处理流程。
四、稳扎稳打,做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一)扎扎实实,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指标任务。
在各科室教学秘书配合下,完成2023年公共知识全员必修项目培训,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院级审核1100人,审核结果全院达标。北京市卫健委抽审医院20名医生进行复核,达标率100%。
(二)严格管理,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
全年举办培训、学术活动共计30项(次),包括协办国家级继教项目1项、承办市级继教项目8项、区级继教项目21项,内容涵盖医疗法规、传染病知识、临床病例讨论、学科发展、三基培训等,提升了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中医科作为程莘农名家研究室——航天七三一医院分站与中国针灸学会协同举办国家级重点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经验高级传承班》,来自北京市多家医院的100余人次参会,扩大了医院及学科影响力。医务部举办的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医疗质量安全与核心制度培训》,120余人次参会,加强了医院之间及医院相关科室间的沟通交流。
五、强基扬帆,护理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一)开展同质化学组培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举办八期护理专科能力同质化学组培训,包括糖尿病学组、科研学组、危重症护理管理学组、护理安全学组等,培训护士800余人次。承办“强专业技能之基,扬能力素养之帆”为主题的丰台区护理基础操作大赛,大赛为强基计划专项活动,43家医疗机构,共213余人次参与了比赛,医院护理团队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二)加强护理带教管理,推进护理师资建设。
建立护理实习生岗前操作培训沟通联络群,及时对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操作训练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新入职护理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计划并编制成册,督导新入职护理研究生快速熟悉和掌握护理业务,提高护理带教师资水平。
六、科教兴院,医教研协同,教育教学发展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一)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助力科研创新。
医院制定了《七三一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修订了《七三一医院科研奖励办法》和《七三一医院专利管理办法》,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鼓励科研创新,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3年医院共承担院外课题19项,包括11项纵向课题和8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64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9篇,北大核心或科技核心数据库收录文章9篇,申请专利数量85项,以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参与著作18部。各项科研成果均创历史新高。
(二)拓展课题申请渠道,提升科研服务。
签署“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协议”,与北中医进行科研深度合作。对课题进行全流程管理,做好课题前期申请,中期评估和结题汇报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严把科研经费使用关,保证科研经费合理高效使用。迎接北京市卫健委组织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质量核查工作,并取得较好结果。
2023年,医院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成绩斐然,在此,感谢航天医科党委和医院党委的指导帮助,感谢大学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们的锐意进取和苦干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