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年伊始,1月16日上午,航天七三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82岁老人置入一枚螺旋固定式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这标志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起搏器置入领域迈上新台阶,实现在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新突破,也成为全国首批,丰台区首例成功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
82岁的尹大爷9年前急性心梗,虽然植入了冠脉支架,但是由于梗死面积大,仍然发展成了慢性心衰,当时心脏射血分数只有31%(正常值55-70%),并且心脏明显扩大,有极高的猝死风险。于是,6年前在外院置入双腔体内自动除颤器(ICD),预防猝死。最近患者常规进行起搏器程控检查,发现ICD电量即将耗竭,于是来到医院就诊。
心血管内科白静主任带领电生理组组长李军杰医生等进行查房,根据各项检查资料重新评估发现,尹大爷心功能在药物控制下明显好转,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已经从31%提升到51%,猝死风险已经很低了,不再需要重新置入ICD。并且患者为持续性房颤,即心房不再需要起搏,只需要保留最简单的心室单腔起搏功能即可。原有的ICD正常情况下至少可以使用10年以上,可是患者使用了6年就电量耗尽,似乎是一种异常现象,怀疑有可能起搏电极出现了毁损。如果拔除电极,其风险不亚于重新置入,如果重新置入,哪怕是最简单的单腔起搏器,患者体内也将存在三根电极,有可能造成三尖瓣反流,心衰加重。基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心血管内团队认为关闭原来的ICD,永久保留体内不拔除,置入无导线起搏器,可以避免患者体内导线过多,也避免瓣膜反流引起的心衰。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创伤,减少痛苦,也是最安全的方法,最终决定采用国际最新可回收AVEIR™VR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及其家属也完全同意这一手术方案。
整个手术过程用时不到2小时,只通过股静脉的一个穿刺点就完成了起搏器置入。尹大爷术后说一点都没感觉疼,比皮下切口痛苦小多了。在术后12小时便自己下床活动了,程控起搏器各项参数均良好。患者孙女激动的说:“这个手术连切口都没有,老人少受了不少罪,是高科技让我爷爷续命啊!”
心血管内科主任白静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有导线起搏器相比,具有“小身材、大能量”的特点,仅重2.4g,体积1.1cm3,是传统起搏器的1/10,其创伤微小,手术风险低,手术时间相对短,使用年限根据起搏比例,可长达12-20年,为患者提供更长久的起搏保障。此外,术后体表不留痕迹,患者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兼具抗磁共振功能,后期如需更换可以通过微创方式取出,提高了患者治疗体验。
精准评估病情,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一直以来是航天七三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所追求的目标。心血管内科将持续紧跟国际前沿进展,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